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6周年。6年来,一个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大湾区正一步步从蓝图走向现实。
6月25日,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东莞市委宣传部、广东广播电视台协办的“活力湾区 智创未来”青年说宣讲活动在东莞举行,12组来自科技创新前沿、扎根乡野田间的青年代表齐聚一堂,用亲身经历讲述逐梦故事。
现场观众深受鼓舞。大家表示,从这些优秀青年身上看到了大湾区热土的无限可能,要在大湾区建设中奋勇争先,展现更大作为。
科技创新带动大湾区产业升级
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正加速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身处创新前沿的宣讲员们,分享了“广东制造”到“广东智造”的产业跃迁故事。
“想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工厂,但理论跟实践之间如何架起桥梁?”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孙晋祥说,经过近1年驻厂研发,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起“分选—切片”溯源系统,太阳能光伏硅片切片工程师从过去的靠手艺、凭感觉“盲切”,变成了100分钟就能知道自己哪里切得不好,该优化的参数是哪些。产品的良品率从96%提升到97.5%,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近2800万元。
深圳鲲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王少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产业发展部副部长张潇艺讲述了深港如何携手共建打造世界级科创平台。“硬联通”方面,目前河套合作区开通了2条跨境巴士专线,备案支持1000余名科研人员便利跨境通勤,效率较传统口岸提升近50%、单程节约时间近20分钟。“软联通”方面,河套合作区打造与香港趋同的税负环境,对特定封闭区域内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跨境接壤、一区两园”优势充分彰显。
“青年工匠”与“智造”会碰撞出哪些可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才、巨冈精工广东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经理韦世勇从高校来到企业工作后,全力攻坚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的工业母机研发,成功研发出第一代新能源汽车零件加工机床设备。经过一次次竞争追赶,机床也逐渐升级到第二代、第三代……如今,韦世勇和团队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创的“卧式三主轴加工中心”设备,生产效率领先行业80%,成功打破垄断、替代进口。韦世勇说,“进厂”8年实现了当初选择从讲台到车间创造更大价值的“小目标”。
OPPO公共事务总监任然用两个小故事,讲述了科技如何在指掌间与湾区相融共美。当调研发现用户拍照时有抹掉背景里路人的需求后,公司用强大的AI模型打磨算法,实现了“AI消除”功能。“轻薄”是折叠机最大的痛点之一,公司把目光投向了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精尖技术——选区激光熔化,这项技术让铰链厚度大幅降低,强度反而提升。“真正的科技创新,必须从‘人’出发!”任然说,这也是公司发展到现在的温情密码。
8年前,深圳中渔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新文来到广东,开启了“蓝色洄游”之旅:公司科研团队克服困难,完成了巴沙鱼种鱼收集、筛选和高质量种苗繁育;从“0”开始完成境外渔业现代化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在多地建立了符合国际最高标准的加工中心。2025年,首批完全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的高品质巴沙鱼从老挝顺利抵达深圳蛇口港。王新文说,这一成功回运,打通了高品质国产巴沙鱼国内与全球供应的关键一环,科研成果转化为餐桌上的美食。
科技之花在大湾区田间地头绽放
科技兴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粤港澳大湾区,一批批“新农人”用智慧推动着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让科技之花在田间地头绚丽绽放。
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省荔枝龙眼产业创新团队综合试验站站长马锞长期致力于荔枝培育技术研究。他从颇受消费者喜爱的冰荔讲起,历经新品种挑选、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果园生态改造,马锞和两代科技工作者持续攻关,解决了包括冰荔坐果率低、采摘难度大等一系列难题,助力东莞荔枝品质不断提升。“选育更多优质荔枝品种、研发更省力高效的栽培技术,让果农丰产增收,是我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马锞说。
广东华农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楚琪举起一包水培青菜,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作为一名“农二代”“创一代”,2013年9月,留学归国的卢楚琪加入由父亲创办的水培蔬菜基地。了解市场、研发技术、应对台风……12年过去,她和同事们在广东建成水培基地500亩,推动产品走进高端商超,还派出技术骨干,手把手教村民种植水果玉米和水培蔬菜。在卢楚琪看来,农业并非夕阳产业,通过科技和创新,每一粒种子都能绽放振兴的光芒。
梅州市天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子欣曾在深圳职场打拼,她于5年前回到家乡梅州,选择扎根田间地头,希望通过物联网技术帮助农业增产增收。“用电脑能种出什么”“读书人就会弄这些没用的”……一开始,黄子欣遭遇不少质疑。为了让新技术融入产业,她和同事们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农户的真实需求,精准制定解决方案。如今,越来越多乡亲逐渐看到科技带来的变化,有的还向黄子欣竖起大拇指。“这让我们更加坚定拿好新工具,用好新技术,当好新农人。”黄子欣说。
青年在大湾区热土创业逐梦
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到规则机制“软联通”,粤港澳三地合作日益深入。如今,越来越多青年选择大湾区、深耕大湾区,在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上追梦逐梦。
“不负韶华勇闯,只争朝夕勇往……”作为一名来自香港的流行音乐创作歌手,“粤港澳共融青年之家”音乐空间SHOW HIT LIVE HOUSE主理人丁政凯抱着一把吉他边弹唱边讲述。2023年,他在深圳探索创建了面向粤港澳三地音乐人的线下空间。截至目前,他已举办音乐会超20场,吸引30余位音乐人参与。“在大湾区创业的6年里,我深深感受到这里的温暖、包容和创新活力。”丁政凯表示,自己将全力以赴,让更多青年音乐人看到大湾区的广阔发展空间。
深圳双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广州哈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林宇晨是一名“深二代”,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始终在创业路上激励着他。“AI的发展需要合适的科技土壤和营商环境,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上唯一同时拥有机电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地区,在AI时代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林宇晨坚信,尽管前路崎岖,但这片包容创新的沃土,给了包括他在内的广大海归创业者最坚实的底气。
东莞厚街时光文商旅街区总经理、广东天晋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嘉威祖籍东莞、在香港长大,一次偶然的还乡之旅中,他注意到一片闲置的旧工业园,就此开启创业。怎样以老厂房为载体,既保留工业发展记忆,又能契合城市气质和当下年轻人的审美?为此,陈嘉威多次外出考察,不断探索尝试。经过3年建设,曾经的废旧厂房,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这个项目让更多人相信,我的家乡东莞是一座值得年轻人奋斗的城市。”陈嘉威说。
今年是省侨联委员、东莞市政协委员、广东宝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庄名章扎根东莞的第18个年头。从香港到东莞,从做服装、投身城市文化建设、进军新能源行业再到成为职场导师,从单打独斗到带着一帮人干,庄名章一直在跨界。“我的故事,只是千万大湾区青年的一个缩影。” 庄名章坦言,在大湾区各城市奔跑多年,他更喜欢用“湾区人”称呼自己,“我希望能够帮助更多港澳青年在大湾区规划和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创业发展”。
南方+记者 尚黎阳 陈嵘伟
启恒配资-配资查询114-股票配资门户网-全国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