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攸背袁投曹,并建议曹操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的转折点,火烧乌巢后袁绍大军溃败。然而,史书中关于许攸为何背叛袁绍投靠曹操,却有多种记载,显得有些混乱,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一、《三国志·武帝纪》
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
按照《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许攸之所以背叛袁绍投靠曹操,是因为贪财,而袁绍不能满足,所以他投奔曹操。很明显这不够可信,因为后来许攸因为恃功自傲,被曹操诛杀,所以说他“贪财”,其实是在丑化许攸。
二、《三国志·荀彧传》
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皆如彧所策。
《荀彧传》中则说,因为许攸家人犯法,留守邺城的审配把许攸的妻子家人收治,许攸一怒之下离开袁绍,投靠曹操。这应该是可信的,也是直接导火索。
三、《后汉书·袁绍传》
许攸进曰:“曹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下余守埶必空弱。若分遣轻军,星行掩袭,许拔则操成禽。如其未溃,可令首尾奔命,破之必也。”绍又不能用。会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而说使袭取淳于琼等
《后汉书·袁绍传》的记载,则显得比较完整。袁绍、曹操官渡相持,许攸建议袁绍趁曹军主力集中在官渡前线之时,偷袭许都。攻下许都,则曹操自然大败;即使攻不下,也可让曹操疲于奔命。
袁绍没有采纳许攸的建议,正好许攸家人犯法,留守邺城的审配把许攸的家人抓了起来,加之许攸在袁绍那里不得志。两方面因素的促成之下,许攸投奔曹操,劝说曹操偷袭淳于琼。
四、《汉晋春秋》
许攸说绍曰:\"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绍不从,曰:\"吾要当先围取之。\"攸怒。
《汉晋春秋》的记载与《后汉书》差不多,但只是说许攸因为袁绍不听自己偷袭许都,迎汉献帝而大怒。《汉晋春秋》为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所撰,而《后汉书》范晔的作者为南朝宋时期的史学家,所以有可能范晔是参考了《汉晋春秋》的记载。
五、《魏略》
官渡之役,谏绍勿与太祖相攻,语在《绍传》。绍自以强盛,必欲极其兵势。攸知不可为谋,乃亡诣太祖。
《魏略》记载与《汉晋春秋》、《后汉书》记载差不多,只是没说许攸家人犯法之事。《魏略》作者鱼豢,也是魏末晋初时代之人,与《三国志》作者陈寿差不多为同时代之人,都早于习凿齿和范晔,可以推测习凿齿、范晔可能看到了《魏略》的记载。
关于许攸背袁投曹的史料,当前能找到基本上就是这些,那么该如何梳理出真相呢?
第一步,整理分类。很明显,《三国志》所记载许攸背袁投曹的原因有两条:一是贪财,二是家人被审配抓起来。而另外几处记载,除了家人被抓,还有许攸建议袁绍偷袭许都,不被采纳的原因。
第二步,综合分析。许攸是否“贪财”,上文已经辨析,明显不太可靠。那么很明显,《后汉书》的记载更为可靠一些,而且《后汉书》应该是综合了《魏略》、《汉晋春秋》的记载,形成较为完整的脉络。
第三步,大胆推测。既然我们已经判断出《后汉书》的记载比较可信,那么许攸背叛袁绍投靠曹操的原因也就可以分析如下:
一、许攸的建议不被袁绍采纳,许攸心不能平。
二、许攸家人被审配抓了,是直接导火索。
丰强谏忤绍,绍以为沮众,遂械系之……沮授临船叹曰:“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遂以疾退,绍不许而意恨之,复省其所部,并属郭图。——《后汉书·袁绍传》
三、还有一条隐秘线索,其实在许攸离开袁绍之前。田丰因为强烈劝谏袁绍进攻曹操,而被关进了监狱,沮授被剥夺了兵权,其军队交由郭图统帅。
田丰、沮授、郭图、审配、许攸、逄纪、辛评等人,是袁绍帐下所谓八大谋士。而官渡之战前后,这些人的派系斗争异常激烈。田丰被下狱后被杀,沮授被剥夺兵权,审配抓了许攸家人,恐怕许攸当时感受到了威胁,所以离开袁绍,投奔曹操。
近来在读梁启超先生《读史的方法》,其中有一段专门写如何鉴别史料。所以就拿许攸背袁投曹来实验一下。其中一些原则应用一下果然不错:
比如,虽然鱼豢和陈寿是同时代的人,但鱼豢是曹魏的官员,而陈寿是蜀汉的官员,所以《魏略》的记载应该更为可信。(梁启超强调近者为先,意思是更接近当时、更接近事情所发生的地方的更可信)
至于《汉晋春秋》、《后汉书》,晚于《魏略》,所以大概率是参考了《魏略》的记载。而且《武帝纪》中并没有记载许攸被曹操诛杀的事情,而《魏略》中则完整的记载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卢弼《三国志集解》、《后汉书》
启恒配资-配资查询114-股票配资门户网-全国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