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标志性传统节日,中秋源于上古时期的月亮崇拜和秋祀活动。历经数千年发展,演变为以家庭团聚核心的民俗盛典。
本文将以先秦、汉晋、唐宋、明清与现代五个阶段,系统梳理中秋的起源和变迁。
祭月起源+礼制初现(先秦)
春秋节的最初原型就是先秦时代的秋夕祭月
最初的中秋雏形,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秋夕祭月。古人相信月亮具有某种神秘力量,将其作为某种时间象征,能够影响农业产出。例如《周礼-夏官司马》具记载: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
当时,中秋概念泛指八月,时间节点与今日有很大差距。但基于祭祀概念的秋季盛典已经形成,成为日后一系列变迁的框架模板。
早期的月亮祭祀甚至没有固定时间
于是,时间更加具体的“夕月仪式”孕育而生。正如《史记-孝武本纪》描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拜日东门外。
说明先秦时期,帝王会在秋分时节举行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为追求月圆的视觉效果,逐渐把时间调整固定到8月15。后人习以为常的中秋节由此萌芽。
月祭时间固定背后是天文历法的进步
此外,《白虎通-社稷》记载:仲秋之月,择元日,命民社。
说明“秋社”习俗成型,需要祭祀土地神回报丰收。这些活动共同构成中秋节的历史源头,体现出先民对自然节律的敬畏与感恩。
秋季的月祭本身也是在庆祝农业丰收
赏月初兴+节俗未成(汉晋时期)
赏月风潮最早出现于两汉
两汉时代,中秋习俗进入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由于南北文化交流加深,赏月习俗蔚然成风。彼时已有在立秋或中秋之日的敬老、赐饼活动,虽未形成固定节日,但已具备节庆雏形。
到魏晋南北朝时,文人墨客开始以赏月为风雅之事。陆机就在《拟明月何皎皎》云: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
南朝也是中秋文化大发展的关键阶段
晚些时候,南朝人鲍照亦有诗句: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这些诗作虽未明确指向8月15,却反映出赏月活动已逐渐脱离宗教祭祀,转向审美与情感表达。
即便如此,中秋节仍不是什么全民节日,仅仅流行于上层社会或文人圈。不仅内容形势较为单一,也尚未出现月饼、团圆等后世核心元素。
唐朝之前中秋习俗只停留在上层
节日定型+民俗兴盛(唐宋)
中秋在唐朝成为全民节日
很快,盛唐成为中秋节发展的关键转折点。随着国势强盛、经济繁荣,中秋赏月之风全面兴起,成为官方与民间共同庆典。《唐书-太宗记》就首次明确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
至此,中秋正式成为国家认可的法定节日。当时的文人还将中秋与神话传说结合,给节日赋予浪漫色彩。今人熟知的那些桥段,譬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故事,皆从这个时代广为流传。另有针对性极强的唐玄宗夜游月宫传说,直接将中秋与音乐、舞蹈、宫廷文化紧密相连。既满足当时人的眼前需求,又提升了节日的文化品位。
嫦娥奔月等中秋传说也是出现在唐朝时期
这个趋势到两宋时代更进一步,加速推动中秋节的世俗化与普及化。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就有描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至于通晓。说明当时中秋已成为全民狂欢的盛大节日。
南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亦载: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可见团圆主题已初步成形。
团圆主题和月饼都出现在宋朝
此外,宋朝首次出现“月饼”一词。虽来不及推广,但为后世节令食品奠定基础。
而且中秋节的庆祝时间,也从唐代的夜间宴饮扩展为全天活动。节俗内容日益丰富,成为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
宋朝的中秋庆典可从白天持续到夜间
拜月盛行+团圆成核(明清)
今人熟悉的中秋习俗在明清两朝基本定型
明清时期,中秋习俗继续显著变化。赏月活动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以“祭月”与“团圆”为核心的节俗体系取而代之。
因此,我们可以在明朝的《帝京景物略》中看到如下描述: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月饼从明朝起成为必备的节日食物
同时,月饼正式成为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里有过描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不仅用于祭月,也成为亲友间互赠的礼品,强化节日的人际交往功能。
清朝人则进一步强化团圆主题。《帝京景物略》明确记载: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说明已婚妇女必须在中秋返回夫家,象征家庭完整。这一习俗体现出儒家伦理对家庭结构的重视,也使中秋节成为强化家族认同的重要节点。
当然,清人的中秋节庆祝活动更加多样化,如燃灯、舞龙、观潮、玩兔儿爷等,尤其在南方地区,形成“树中秋”、“烧塔”等地方特色活动,节日氛围浓厚,民俗色彩强烈。
传统复兴+文化转型(现代)
民国初年中秋习俗一度式微
到了现代社会,中秋节开始从传统节庆向现代假日方向转型。在20世纪初,因城市化发展与西方节日影响,传统习俗一度式微。但到2008年,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标志着其在国家文化体系中的正式复位。
现代中秋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吃月饼、赏月、家庭团聚仍是核心习俗,但形式更加多样化。月饼种类繁多,从传统的五仁、豆沙到冰皮、流心,甚至成为文创产品。赏月方式也突破地域限制,出现“直播赏月”、“飞机赏月”等新玩法。
直播赏月无疑是当代的中秋时尚
中秋节也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各地举办中秋灯会、诗词朗诵、非遗展演等活动,增强公众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哪怕远在海外,中秋节亦是华人文化的认同象征,成为连接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
中秋节的历史演变本身,就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从先秦的“秋夕祭月”到唐代的“玩月赋诗”,从宋代的“通宵欢饮”到明清的“团圆拜月”,再到现代的“文化复兴”,中秋节不断适应时代需求,丰富其文化内涵。
不过,现代中秋节也面临商业化、形式化挑战。如何在保持节日文化内涵的同时,避免过度消费与仪式空壳,成为当代社会亟需思考的问题......
(全文完)
启恒配资-配资查询114-股票配资门户网-全国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